1. <rp id="8ysrt"></rp>

    1. <rt id="8ysrt"></rt>

        <rp id="8ysrt"></rp>
        知道你看過史書,那“屎書”呢?
        發布時間:2023-04-24
        出品:科普中國
        作者:何況
        監制:中國科普博覽

        又一年的世界讀書日來了,不過今天我們不推書,“推”能做成書的紙。

        紙張并不是什么獨特的東西,但生活中沒有了紙張,也會讓我們不知所措。自從蔡倫發明(一說改進)了紙,中國人就掌握了這樣一種“黑科技”,我們的歷史比這個星球上所有的國家都記載得清楚。

        而隨著技術的嫻熟和工業的發展,紙張已經成為“上得廳堂、下得廚房”的百變金剛,紙張的來源和類型也“千奇百怪”。


        便便不可怕,就怕有文化

        用屎做的紙,你有沒有嘗……哦不,有沒有用過?

        假如你去過云南的西雙版納野象谷,或許就可以買到各種大象糞便做的紙,擔心這種紙太重口味?實際上大象的糞便不僅沒那么臭,反而還有一股青草的清香。怎么說呢,可能跟牛糞的味道有點像?

        嗯,不用懷疑,筆者就曾近距離聞過牛糞(真的僅僅是聞)。

        在吃飯的朋友,下圖慎點!

        大象糞便

        (圖片來源:Veer圖庫)

        那為什么用大象的糞便來造紙呢?

        理由其實很粗暴,因為大象拉得多!

        是的,你沒看錯,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陸生動物,大象一天要吃200多千克的植物、草料,拉出來的糞便就有100多千克,而大象又是群居性動物,如此巨量的糞便,可以說是“加量不加價”。所以在一些大象較多的地方,如泰國、斯里蘭卡等地,都有象糞做出來的文創品。

        其實不光是大象,咱們的國寶大熊貓的糞便也可以造紙。大熊貓的體形不如大象,拉出的屎重量自然也“略遜一籌”。陜西有個蔡侯紙博物館,就嘗試過用大熊貓糞造紙,還琢磨出了什么季節的熊貓糞便做出來的紙更好。春夏季竹子嫩,熊貓拉出來的糞便相對軟,不能用,秋冬季熊貓吃的是老竹子,這時的糞便才是造紙的最佳選擇。

        大熊貓

        (圖片來源:Veer圖庫)

        除了大象和熊貓,理論上很多草食動物的糞便都可以用來造紙,這種紙有個好處,就是環保且富有創意。屎本來是無用之物,放在大自然中倒也就罷了,在一些動物園或動物繁育保護的地方,就成了“鏟屎官”的噩夢,現在廢物利用,做成了紙張,相信任何一個游客看到了,都會有種想買的沖動,畢竟,誰會拒絕有文化的糞便呢?


        用屎造紙是誰的“餿”主意?

        大象拉屎拉得多不假,可是,用屎造紙這個“餿”主意是誰想出來的?

        原理其實還是要回歸造紙原料的核心要素:植物纖維。在中國17世紀工藝百科全書、著名手工業巨著《天工開物》中就記載,當時造紙的主要原料是竹子和樹皮,所以造出來的紙就叫竹紙或皮紙。無論哪種,都是將含有大量纖維的植物搗碎后,進行加工處理重新結合。你可以把植物纖維想象成無數條有韌性的絲線,而這無數條絲線交織形成的網狀結構,就構成了紙張的“筋骨”,紙張因此具有韌性。

        我們再來回顧一下《天工開物》中造紙的過程。以竹紙為例,每年芒種時節,要將還沒有長枝葉的嫩竹子砍下,截成幾段后放在池塘中浸泡一百多天,然后取出用木棒敲打,再用水沖洗,這時候,竹子表面的粗殼和青皮就脫落了,這個過程就叫殺青。對,現在的那個“殺青”就是從這里來的。

        (圖片來源:Veer圖庫)

        殺青后的竹穰用石灰調成漿抹上,放到鍋里煮上八天八夜,再過一天后取出來洗干凈。洗干凈后的竹麻用柴灰水浸透再放入鍋里,鋪上稻草灰后煮沸,挪到另一個鍋中,再用柴灰水淋洗。反復幾次,十多天后,竹麻就會腐爛發臭,將它搗成泥狀,這時候,就基本制得了紙漿。

        再往后,就是用抄紙簾在紙漿中不斷往復讓紙成型的過程,壓實烘干后,一張紙就成型了。

        古老的造紙工藝

        (圖片來源:Veer圖庫)

        有了上面的經驗,常年造紙的人就不難聯想到,用植食性動物的糞便用來造紙了。

        這些動物吃的植物中含有大量的植物纖維,最主要的就是那些支撐植物的莖部,幾乎不會被消化。這部分食物在動物體內起到幫助消化、促進胃腸道蠕動等作用,而在消化系統的作用下,這些植物纖維遭到了破壞。所以我們看到大象、熊貓甚至是牛的糞便,就好像消化不良一樣,里面有很多類似于草的物質,看起來就像是一個毛團。

        可以看出,糞便造紙,實際上就是把我們傳統工藝造紙對植物的軟化、破碎的過程(也就是對植物纖維的重組過程),通過動物的消化道實現了。

        別說用屎做的紙震碎了你的三觀,貓屎咖啡你不還喝了么?


        買書看紙,你學“廢”了嗎?

        除了用屎做的紙,我們看的絕大多數書,使用的紙也都和植物有關,如木材、蘆葦、竹子,以及回收的廢紙。買書的時候,我們更多地會去看作者、內容,常常忽略了做成書的紙,但紙張卻又的的確確會對書籍的攜帶、保存,以及最重要的讀者閱讀感受產生很大的影響。

        今天筆者就來給你盤一盤,買書怎么看紙。

        首先來看最被嫌棄的一類紙——輕型紙,很多讀者不喜歡這種紙,認為用這種紙是出版社為了減成本、多賺錢的奸商行為。

        實際上,輕型紙可以看作是膠版紙的一個分支,全稱叫輕型膠版紙。而膠版紙是大多數圖書所使用的紙張,伸縮性小,表面的平滑度較高,對油墨的吸收也比較好。

        膠版紙

        (圖片來源:veer)

        但輕型紙比膠版紙厚,也更松軟,紙的表面相對于一般的膠版紙而言會更加粗糙。但有時候這種紋理感也會讓人喜歡,就像陶瓷里的粗陶制品,略帶粗糙的質感給人一種古樸和手工打造的感覺。輕型紙對讀者而言的優點是便攜,以及使用方便,價格方面也更加親民。另外,一般輕型紙紙張偏黃,反光度較弱,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讓眼睛疲勞。

        輕型紙

        (圖片來源:veer)

        而對于出版社而言,除了受使用習慣影響,輕型紙也可以讓較少的內容產生更厚的效果。使用輕型紙固然有控制成本的目的,但毫無疑問,厚薄對于一本書的美感所產生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。

        不同內容、不同目標讀者的出版物,都會有相應的適合紙張的種類,很多時候不能簡單用好壞來衡量。

        比如輕型紙就不適合印刷全彩、對圖片要求高的圖書。

        學生的教材大部分會用本白膠版紙,沒有添加增白劑,顏色略微泛黃,因為需要考慮孩子的用眼健康及書本的耐用性。

        追求品質的書會使用純質紙,看到這個名字你就知道質量差不了,相當于高檔次的膠版紙,摸上去的感覺非常絲滑,只不過價格也會讓很多出版社望而卻步。

        攝影圖鑒類一般會使用銅版紙,可以更好地還原圖片的色彩,但在燈光下看會有比較嚴重的反光。

        立體書及圖書的封面常常使用卡紙,因為看起來更“挺”,效果更好,而卡紙的特點之一就是一面光滑,一面略粗糙。

        不同紙型的對比,從左到右依次為:輕型紙、純質紙、白卡紙和銅版紙,其中銅版紙反光嚴重

        (圖片來源:作者)

        此外,報紙一般用特定的新聞紙,看起來雖然粗糙,但價格便宜;期刊或者有些宣傳冊常用輕涂紙,可以看作是更薄一點的銅版紙,節省成本的同時不至于看起來效果太差。

        每種紙張都會有自己適合的地方,只要是正規出版社的出版物,只要是對內容有一定追求的出版物,都不會因為節省一點紙張成本,而讓做書的“前功”盡棄。而且,專業人士(也就是出版社的編輯)的選擇,往往比普通人更有效,所以大家大可放心,市面上我們能購買到的大部分書籍,使用的紙張都是很靠譜的!


        結語

        不同的材料做不同的紙,不同的紙又做不同的書?;蛟S你是受到世界讀書日的感召,才從落灰的書架上找出一本書來翻的,但要知道,你能摸到的每一頁紙,都是造紙工人(或許還包括大象和熊貓)、印刷工人、編輯的心血,記得有空多看書!


        參考資料:

        1.大象便便來造紙?環保又精美的文創產品你了解嗎.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廳.

        2.用大便當原料的泰國造紙術,每天都在忙著煮大象屎. 中科院物理所.

        3.陜西蔡侯紙傳人用熊貓糞便做紙 這種有味道的紙能作畫.新京報


        科普中國官方網站: https://www.kepuchina.cn/
        關閉
        欧美大搬白B片